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約旦的世界遺產-玫瑰紅城佩特拉



約旦簡介
國 名:約旦哈希姆王國(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首 都:安曼Amman
面 積:92,300平方公里
人 口:5,611,202 人(2004)
宗 教:92%伊斯蘭教(遜尼派),6%基督教(正教)。

約旦的世界遺產-玫瑰紅城佩特拉






佩特拉,位處約旦阿拉伯沙漠中央的不毛之地,卻不盡是沙丘。有神祕浪漫的古城廢墟,多變的峽谷山崖,隨日影幻化的色彩。
Petra地理位置:佩特拉(Petra)是約旦最具觀光吸引力的著名景點,位於約旦境內南部的Wadi Musa(Valley of Moses)摩西谷地,距離首都安曼約230公里。一路順著國王 公路(Kings Highway)南下,不到3個小時就可抵達。

Petra的過去:
英國詩人威廉貝根在(致佩特拉)詩裡說:
(令我震驚的惟有東方大地,玫瑰紅墻見證了整個歷史。)

希伯來文體(舊約聖經)中的西拉 Sela 與希臘文的佩特拉Petra相通,是(磐石)的意思。 佩特拉Petra是聖經記載中西元前一千三百年閃族的首都,也是西元前三世紀一支阿拉伯游牧民族Nabatean人的首都,古代曾為重要的商路中心,北連敘利亞,西接到以色列,南下阿拉伯半島,東通兩河流域,是古代歐亞非的交通要塞。西元一世紀之後變為羅馬帝國東部相當重要的省城,也是當時羅馬帝國境內經濟與貿易最繁榮的地區。過去的Petra是森林與水源充沛之處,後來因過渡開發而荒漠化,加上地震震壞許多建築,最後淪為廢墟,逐漸被阿拉伯人與西方人遺忘。16世紀時,佩特拉在歷史上可說是完全消失的一個城市,一直到1812 年藉由瑞士的探險家伯克哈特的探訪,佩特拉才又再次站回歷史的舞台上,現為約旦著名古城遺址。


Petra構造及週遭環境:
 皮特拉古城建在隱藏的山谷之中,大部份的建築物都是在天然巨大、粉紅色的沙岩壁所鑿雕建造而成,在陽光下閃耀出玫瑰紅、赭紅、海藍的結晶體共同反射斑斕色彩,故有(玫瑰紅城Rose Red City)之美譽。 佩特拉古城內的宮殿、廟宇和墓塚等建築,是融合了希臘人和亞述人大而剛強的藝術風格,加上阿拉伯的游牧民族納巴提Nabataeans人本身的文化特色,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使古城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保護,西元一九八二年佩特拉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The Siq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

耍進入佩特拉古城,必須經過東面唯一的一條峽谷道The Siq,長約一點五公里最寬處約七公尺 ,最窄處僅兩公尺,兩傍斷崖峭壁高二百七十公尺,崖壁雕有洞窟和岩墓。在羅馬時期,峽谷道曾是石鋪路面,現在還可以看到原來的部分殘段。

崖壁兩側有兩條水槽,有代步的馬車經過


納巴提人是高超的水利工程師,在一線天的崖壁兩側有兩條水槽,有的地方還是陶製水管連接。步行約二十分鐘,來到峽谷道的盡頭,從崖壁狹隙中,由遠而近,漸漸地出現了一座巨大的宮殿,十二根科林斯式門柱,直至洞頂,高六十公尺、闊四十公尺有玫瑰神殿之稱的法老寶藏庫(Al Khazneh阿拉伯語藏寶室的意思),亦即在電影(聖戰奇兵)(法櫃奇兵)系列的第三集的電影中,出現過的那座神秘聖殿。它是西元前一世紀的建築,是納巴提王國阿拉塔斯三世國王的陵墓。整個建築是在山石上鑿刻而成,由于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裏,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無比神奇。

在法老寶藏庫四周是其他的陵墓及大廳。納巴提人信奉復活,所以大多數的墓塚都鑿雕在岩石的較高位置,讓死去的人能看顧著後人的生活。繞過藏寶殿,沿著左側羊腸山徑上山,山頂地勢平坦,是納巴提人用作祭祠,宰殺動物奉獻的祭壇。從那裡可觀看整個皮特拉古城,被粉紅光禿的群山所包圍著。 古城裡約有七百多個墓塚,而最壯觀的,要算是皇家墓塚群了,在翁塚Um Tomb內有一大廳,約有三百六平方公尺的方形建築,墓塚群旁邊有一個阿拉塔斯四世國王時修建可容納七千人的古劇場遺跡,這個(一體成形)的劇場,可是用人手從岩壁中雕鑿而成的,與用石塊堆砌的露天劇場大不相同。

劇場後面有一處開闊地,城市房屋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古城現有ㄧ百多名(貝都因)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裏,他們就是納巴提人的後裔,保持著祖先的習俗,身穿阿拉伯長袍,頭纏紅色帶條紋頭巾,婦女蒙著面紗。 佩特拉古城,雖然經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人為戰亂、地震天災,在地面的建物,大多已是頹垣殘瓦,但在岩山石壁中雕鑿而成的建築,大部份都能保留得完整美觀。但這裏的岩石主要是形成於六億年前的寒武紀砂岩,主要組成物質是石英,這種砂岩在氣候變化的作用下是非常脆弱的,古城現正慢慢逝去,沙漠中的狂風、高溫、懸殊的晝夜溫差以及水的滲透無一不在侵蝕著這座古老的城市以及那些在岩石中鑿洞而建的房屋。有旅行家如是說:(未來過佩特拉古城,就是未來過約旦。),來佩特拉,趁著古城猶在˙˙˙

資料來源:1.世界遺產旅遊專刊
2.wikipedia-Petra
3.佩特拉之旅的體驗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祕魯-納斯卡圖騰

祕魯-納斯卡




在祕魯南部有一片荒涼的平原--納斯卡平原。在這片遼闊的原野上,有一處令人難以理解的奇跡。在方圓約50平方公里內,用卵石砌成的線條縱橫其間,勾畫出巨大的鳥獸和各種樣式的幾何圖形,從高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畫出來的。
有人說,南美是個用謎舖成的大陸,其中最難解的謎之一,就是納斯卡平原的圖字根。
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 ﹒科孛克博士駕駛著他的運動飛機,沿著古代引水系統的路線,飛過乾涸的納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著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線圖案。不錯,确實是平行的跑道!因為它有著明顯的起始點和終止點。科孛克博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一次仔細的觀察這些這些巨大的圖形,不得不惊嘆的說:“我發現了世界最大的天文書籍。”

科孛克博士這個驚人的發現,很快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反響。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們也相繼而來,特別是德國天文學家瑪麗亞﹒賴希小姐,自從她被這些神祕的圖案所吸引後,就再也不願意離開這塊土地,並為此獻出了她畢生的精力。賴希小姐從這片平原認出了數百個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跑道。那些巨大的交織排列直線,有時彼此平行,有時呈文字形,她發現有很多又長又寬的條紋橫貫其間,有的像道路,有的像方格、圓圈、螺紋。看上去如同蜥蜴、獅子等,還有好多不可名狀的像是某些植物,衹不過植物的具體形態也被省去,衹剩下簡略的線條。
在這些千奇百怪的圖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圖。這衹五十碼長的蜘蛛,以一條單線砌成,是納斯卡最動人的動物寓意圖形之一,這幅圖可能是某個特權階層的圖騰,也許他們在某個特定的節到這個圖形。圖形中的蜘蛛可能與預卜未來的儀式有關,但也可能是納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人。
另一幅有名字的圖案就是鳥圖,在納斯卡荒原上砌著18個這种鳥圖。這种鳥圖尺寸非常巨大,長三十至四十碼不等。一條三又十分之七哩的太陽準線,穿過這幅宏大的鳥圖中一百四十碼長的翼展。在納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發現有類似的鳥。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灣附近,一座光微微的山脊上,刻著一個巨大的三叉戟圖案。而當時印第安人卻從不未見過三叉戟圖。這又是怎麼回事?

構成這些圖案線條的是深褐色表土下顯露出來的一層淺色卵石。据專家計算,每砌成一條線條,就需要搬運幾噸重的小石頭,而圖案線條中那精確無誤的位置又決定了製作者必須依照精心計算好的設計圖才能進行,並複製成原來的圖樣。而當時的納斯卡居民尚處於原始社會,那麼這些巨畫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瑪麗亞﹒賴希認為,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設計圖製作模型,然後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後按比例把各部分複製在地面上。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巨畫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製作的。這樣解釋雖能比較直接了當地解決設計和計算的困難,但卻引出了更多的問號。因為古代納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飛行技術,那麼,是誰在空中進行投影呢?
對巨畫製作方法的不同解釋也聯系著對其作用的不同理解。這是個令全世界考古學家都困惑不難題。有人說,納斯卡平原的直線與某種天文歷法有關,因為這些圖形中有幾條直線級其準確的指向黃道上的夏至點與科至點。也有人說,圖案中某些動植物圖形是某些星座變形的複製品,某些長短不一,形狀各異的線條,則是星辰運行的軌道。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根据美國航天飛機拍下的圖片,在百萬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納斯卡巨畫的線條,而衹有從三百米以上高空中才能看清這些巨畫的全貌,因此,巨畫衹能是為從空中向下觀看它的人繪制的。而在遙遠的古代,有誰能從高空或太空中觀看這些巨畫呢?《眾神之車》的作者馮﹒丹尼肯為代表的一些人認為,這是天外來客光臨地球時在他們的降臨地建起的跑道。但也有人指出,從現代航天技術看,航天飛机是不需要跑道的。
納斯卡平原貧脊而又荒涼,這里每年最多衹下半小時雨,有人估計,這里也許萬年沒有正式下過大雨,而使那些神祕的圖形能歷時一千五百年而依然完整無損。美國航天總署也為這裡的惡劣生態環境而震驚,感到它與火星上的環境有些類似,曾專程派人研究這個地區,想用它來進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實驗。

與乾涸荒涼的地理環境相應的是,這裡的土著居民社會發展程度十分低下,有些領域至今還停留在石器時代。這與巨畫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設計、測量和計算能力,以及對幾何圖形的認識程度,無論如何都令人難以聯系在一起。無法想象,這些至今對巨畫仍毫不理解的土民,竟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創造了這些向天空展示的作品,他們是在炫耀自己的才能。還是呼喚某種生靈的再次光臨?
目前沒有任何解釋可以給這些巨畫作一個圓滿的回答。





ICA 石雕vs.那斯卡平原上的巨畫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這兩張圖。一張是ICA石雕,一張是那斯卡平原上的巨畫。在ICA石頭上,雕刻著與那斯卡平原上的巨畫幾乎一樣的猴子圖。雕刻石頭的藝術家是否也是那斯卡巨畫的作者?難道令人費解的那斯卡巨畫也是巨人所畫?

ICA石雕上的猴子圖
(圖片提供:Dr. Don Patton)
那斯卡的猴子圖
(圖片提供:Peru Expeditions)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印度- 浴佛節

浴佛的由來

2550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娑羅樹下,生下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釋迦牟尼佛。太子誕生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梵天與帝釋天隨侍在旁,地上自然湧出冷暖清泉,虛空中有九龍噴出香水,為太子沐浴;四大天王舉帝釋天因陀羅網,梵天擎著七寶傘蓋,無數天女從空中降下天雨花,天人飄下天衣,歡慶太子降世。這是「浴佛節」的來源,現在,佛教徒每年慶祝佛陀誕辰--浴佛節,即是沿用此例而行。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就能自行站立,他一步一蓮花,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身原本清淨,亦無需後人洗滌,現在的人為了紀念佛陀誕生,藉舉行浴佛儀式來清淨自己的業障,因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並如期舉辦浴佛典禮。由於一般的佛教徒都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慶祝佛祖誕辰,所以又稱為浴佛節。



浴佛的意義

浴佛又作灌佛。乃為紀念釋尊誕生,佛寺舉行誦經法會之儀式。佛陀降生後,天降香水為之沐浴。根據此一傳說,於每年四月八日舉行法會,用花草作一花亭、亭中置誕生佛像,以香湯、水、甘茶、五色水等物,從頂灌浴,此外還舉行拜佛祭祖、供養僧侶等慶祝活動。此一法會,即稱灌佛會,亦稱佛生會、浴化齋。佛誕節因此又稱浴佛節。在印度及西域則是將誕生佛像置於車內,遊行市區。我國唐、宋時代亦盛行此種法會。傳到日本後,日本亦從承和七年(840)開始,每年四月八日均在皇宮中舉行灌佛,此種浴佛法會,稱為花祭,以後一般寺廟亦廣為流行。
又浴佛時所唱之頌文稱為浴佛偈。 此外,依般泥洹後灌臘經載,以佛誕日及七月十五夏滿日舉行灌佛,稱為灌臘。或依譬喻經,而有臘八之浴佛。禪林中,於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行灌佛儀式。浴佛所用之香湯,其內應以牛頭栴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藭、白檀、鬱金、龍腦、沈香、麝香、丁香等種種妙香互滲而成,其後置於淨器。浴佛儀式中,既以香湯灌灑佛頂,應以淨水繼灌浴之。

淨化個人的身、口、意,當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願袪除貪慾、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己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不好的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有關浴佛之由來,在印度一般寺廟每天均舉行浴佛,此乃起因於印度氣候炎熱,需每日淋水,故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宋僧史略卷上均謂浴佛原非行於佛之誕生日,然至後世漸成一年一度之儀式。

我覺得浴佛不僅只是個儀式,甚至還有澱淨心靈的作用,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想參加這種活動!


參考資料:1.普門寺-浴佛法會

     2.2006台中縣浴佛節全球資訊網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渥太華的楓都

加拿大渥太華 楓都秋日散步

世界各國對於首都的設計,雖然各有巧妙不同,但無論國家大小、國力強弱,象徵主權中心的首都,總脫離不了一個「大」格局:大馬路、大房子、大官員……。但是以一個國土面積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國家來說,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卻在大格局裡,很獨特的顯現出一種兼顧小巧美感的彈性尺度。
大都會 兼具市井風情 異鄉人在市區裡肯定是找不到停車位的,就像全世界其他的首都一樣,所有重要到出入一定得以汽車代步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聚集在首都裡用掉所有的停車位。但是,對旅人來說,有什麼關係呢?反正在渥太華,旅人最佳的移動方式就是步行。
  唯有以自己的速度,自在地移動雙腳,才會在有限的旅程中,產生足夠的餘裕,去欣賞渥太華人性化的一面。跟加拿大第一大城多倫多比較起來,渥太華之於旅人而言,無疑地更具有市井生活的吸引力。
  因為渥太華最吸引旅人駐足的景點,幾乎也就是支撐渥太華這個城市運作的原因:國會大廈、總督府邸、國家畫廊、文明博物館、總督運河、皇家鑄幣局……。在政治上,渥太華以地理的優勢,均衡地照顧著英法兩個不同語系的人民;在文化上,藝術風氣鼎盛的渥太華,更稱得上是全加拿大的櫥窗。在渥太華市區走上一遭,正是了解加拿大對於國家、政治、主權和民主觀念最好的途徑。
總督運河 最佳散步路線 渥太華市區觀光,地理上大概可以分成兩個區塊,一是國會大廈周邊,其次是越過渥太華河到胡爾(Hull)區。除此之外,總督運河則是最佳的散步路線。不管是在清晨還是黃昏,秋天的楓紅在質樸穩重的古典建築間,如火焰般燎燒著、在鏡面般的運河上倒映,簡直讓人分不出真實和虛幻的分界。過了這個季節,從更北方吹來的風雪會將河水凍結,想要再體會真實和虛幻並存的美感,又得挨上長長的一段寒冬。
 以常民生活為尺度所建造出來的大格局裡,兼具了小市民和步行者的視野。在國家要員宏偉的宅第旁,拐進小巷,就看得到居民在自宅側牆繪製的美麗壁畫。這是旅人秋日在渥太華散步特有的華麗遭遇。


楓都-------楓葉王國裡最紅的一條路!
由尼加拉瀑布沿著聖羅倫斯河,一直到魁北克之間,長達約800公里長的賞楓觀景路線,被公認為一條不可不看的「楓葉大道」,這條路線濃縮了加拿大東部特色,跨越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的安大略省,和承襲法國文化的魁北克省,沿途經過名城、山丘、湖泊及多處富有歷史意義的著名景點。
每到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楓紅期間,大型的楓葉饗宴就登場了!鮮紅色的紅葉一路燃燒了800公里長,有如一條火紅色的緞帶,其所展現的細緻風情與詩情畫意,與加拿大西部洛磯山脈的粗獷大不相同。



◆ 尼加拉→多倫多
尼加拉瀑布是楓葉大道的起點,從瀑布出發開車約10分鐘,可到達尼加拉湖邊小鎮,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湖畔小鎮(Lake Town),古樸鐘塔、花燈、馬車,盡是魅力無邊的田園景色,秋天時楓紅片片,更是美的過火,很多團體會因時間關係,無法前往,實在可惜。由此繞過安大略湖就可抵達加拿大最大的都市多倫多,此地的多倫多大學是電影「心靈捕手」的拍攝地。

◆ 多倫多→渥太華

從多倫多沿著安大略湖岸走,可抵達渥太華,這裡的楓葉最美,戶外運動也很盛行。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一般來說幾乎整個十月都有楓可看,但在十月初最為奔放美麗,事實上,渥太華的都市計劃同時著重美觀和機能性,不論在任何時候前往,都可觀賞到花與綠的都市美景。



◆ 渥太華→蒙特婁→魁北克

擁有加拿大流行首都雅號的蒙特婁,景觀摩登、處處充滿流行時尚的氣息,經常可見精緻典雅小屋建築襯托著楓紅背景,而「世界文化遺產」魁北克市,則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楓葉紅的最早,是座不折不扣、如童話般美麗的城市,芳堤納城堡飯店的古堡楓景,不論什麼角度看都美極了。


看完了這些網站,我被那些美麗的圖片給吸引,甚至還想親自走走看"紅色道路"呢!!!
參考資料:1.大紀元文化網-楓都秋日散步- 自由時報採訪.攝影記者郭孟君
     2.鳳凰旅遊-城堡飯店